当前位置:首页> 助教资料 >

语文说课稿《师说》

更新时间:2024-11-13


一、说教材

《师说》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本篇是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我校是普高,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对他们来说文言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并且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可利用一节晚自习教师指导学生预习,重点攻字词和朗读。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中作者所阐述“师“的含义、师生关系、择师标准的观点的超越时代的创新性难以理解,可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加以解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竖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单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进而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高中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首先播放名家朗读,并要求学生认真听,把不认识的生字词标注出来,听完以后通过自己查字典或者与同桌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生字词,本文由于字词简单,所以只有一些人名需要大家认清楚。

文言常识:

①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②词类活用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深入研读

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我更认同钱正权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理性的培养。本语文教学中明确提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要求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学生4人小组讨论、思考后回答。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我将教学的重点移到第二段的赏析上。

第二自然段既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部分。所以我会花费较多的时间来设计这一环节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整体感知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我们根据内容来进行文本分析。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有力论证,请具体说明。由于这一段用到了大量的对比论证,所以学生需要分4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一共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下面学生以小组为代表共同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环节设置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延伸作业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 600 字左右。

这样设置能够更好地巩固课上所学,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该文章来源于东莞家教网:https://dg.zhiyanxuan.com 

  • 智严选
    微信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 智严选
    微信扫一扫,关注严选家教公众号
Copyright © 2025 智严选家教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3007820号-2
智严选家教网热线:18802437010
辽公网

辽公网安备 21010302000892号

本系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软件著作权保护,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采集、使用或仿制本平台的任何设计与数据,否则将严肃追究法律责任